书趣阁 - 言情小说 - 考官皆敌派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5

分卷阅读15

    大臣乙:谁让两位娘娘就吃这套。

大臣丙:果然招不在老,管用就行。

大臣丁:两位娘娘就陛下这一个孙儿/儿子,太傅又是不要命的,两位娘娘哪里敢赌。

——

两宫太后:这天杀的傅书,又带我孙儿/儿子跳河!

傅书:皇帝越来越重,以后可怎么办?

小皇帝:先生,河里有鱼,好好玩,我们下次还来看鱼好不好!

第12章赴考

田仲拿起书,问道:“这庚辰变法,就是这位赵丞相所为?”

“当年虽然最后咱们胜了,可边关打了八年的仗,硬是把成帝留的唯一一点家底用没了,而且北方的柔然只是暂时退去,随时可能卷土重来,所以北方的驻军只能增不能减,赵丞相对着一穷二白的户部简直愁白了头,最后无奈,为了天下,只能行变法之事。

只是这变法,虽然最后确实救了天下,却差点把他,甚至整个赵家,弄的万劫不复。”

田仲点点头,说:“商鞅变法,车裂而死,吴起变法,乱箭穿心,凡臣子变法,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几个善终的。”

“所以不到天下危急之时,不是臣子有以身殉国的决心,是没人敢提‘变法’两个字的,只是当初朝廷实在到了山穷水尽之时,赵丞相又身在其位,在其位谋其政,就有了这庚辰变法。

赵丞相无愧被后世称为救时宰相,他用了五年,改革吏治,制定税法,重新丈量土地,终于使国库又充盈了起来,只是他这一弄,几乎把朝中权贵得罪了遍,尤其以太皇太后、太后背后的世家,世家哪有不吞并土地的,他偏偏弄的人家吐出来,岂有不恨死他的道理。

而这时,赵丞相和信武侯也翻脸了,原因是吏治改革,赵丞相定下天下官员以功绩考核奖罚升迁,可信武侯不同意,因为按朝廷的规矩,武将的功绩是按敌军的人头算,可战后边关兵力不足,军饷也不足,柔然又势大,出兵根本不可能,固守才是上上之选。

可这样一来,按照赵丞相定下的吏治考核,这样就没有任何功绩,也没有任何升迁的可能,到时将士辛辛苦苦戍边,却连一丝奖励也无,岂不是寒了边关将士的心。于是信武侯就和赵丞相闹了起来,而赵丞相偏偏觉得政令必须有统一的标准,否则政令不通,于变法不利,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,最终反目为仇。”

田仲揉了揉额头,觉得头有点痛,说:“位子不同,看问题的态度就不同,赵丞相是文官,自然希望变法得以稳固,政令通达,上行下效,而信武侯身为武将,带将士出生入死,也不能寒了将士的心。”

“确实,其实朝野上下也都知道,两位大人之争开始并无私心,都是为了这天下,只是有些事,开弓没有回头箭,两位大人只怕也没想到,本来只是政见之争,居然越演越烈,最后弄成了整个朝堂的文武之争,甚至这争斗还延续到了下一代,一直到三年前信武侯次子田中也大将军战死沙场,武将群龙无首,而当时身为文官之首的圣上趁机改朝换代,这场持续了十多年的文武之争,才戛然而止。

所以曾有好事者评论,这庚辰变法虽然救了天下,却葬送前朝的江山。”

田仲听了,嗤笑道:“因为江山没守住,就怪这怪那,他们怎么不说说,如果没有变法,当初国库空虚时,前朝就该灭了,正是因为有了这变法,才给前朝多添了数十年的气运。至于因为变法导致文武失和,呵呵,哪朝哪代文武关系好过?要文臣武将真的亲如一家,那第一个坐不住的,肯定是当朝皇帝。”

王夫子笑道:“不过是些好事者说说,当不得真。再说如今朝廷用的也是当初变法后留下的政令,赵家的江山却日益稳固,天下太平,可见这庚辰变法,却是好的。好了,不多说了,这本书你拿去,快点背下来。”

“这本书还要全背下来?”田仲刚才随手翻了两页,就知道这本书他以前肯定没背过,听到要把这一寸厚的书全部背下来,顿时头大。

“这庚辰变法里的政令就是现在朝廷正用的,当然要全部背下来,”王夫子看着田仲,突然反应过来问道:“你不会以前没背过吧?”

“我从来没背过这本书。”

“什么,”王夫子吃惊的说:“你怎么可能没背过这本书,从庚辰变法到至今,已有十八载,这期间,一直是科考的必考内容,老夫当初都背过,你怎么可能没背过。”

“我真没背过,我可以肯定,我从来没背过它!”

田仲和王夫子两人大眼瞪小眼,面面相觑。

王夫子突然拿起书扔到田仲怀里,吼道:“再有十天就院试了,那你还不快背!”

田仲无奈,捧着书麻溜跑到旁边背书去了。

王夫子舒了一口气,幸好他拿了这本书来,要是他忘了,田仲这院试就不用考了。

.

院试,一般三年两次,由省里的学政主持,因学政称提督学院,故名院试。

当初新朝初立,第一年百废俱兴,事务繁杂,故不曾举行院试,直到第二年,朝廷才向各省派遣学政,主持院试,而今年,恰好到了第二次院试。

田仲手里拿着县署送来的考引,翻来覆去的看了两遍,才明白那日张苻等人为什么邀请他一起结伴去参加院试,因为院试考试不是在他家门口的幽州城,而是在六十里外的通州府。

“为什么院试要设在通州府,而不是咱们幽州城,这样岂不是得早去住在那里。”田仲看着考引上的考试地点,向王夫子抱怨道。

“你是怕花住客栈的钱吧!”王夫子笑着摇摇头,说:“咱幽州及周围地方的院试,向来是定在通州的贡院,甚至连每年的乡试,也是定在那里。”

“为什么,幽州不是比通州大吗,为什么每年偏偏定在通州而不是幽州?”

“因为通州有京杭运河的码头,咱幽州没有啊,院试以上的考官都是京官,从金陵走水路,自然到通州更方便。”

“原来是这样,只是这样一来,我们岂不是要提早一天动身。”

“提早一天动身只怕不妥,此次院试人众多,通州的客栈必定紧缺,还是早过去为妙。”

田仲点点头,正打算去城里问张苻,看他们准备什么时候动身,打算在哪里投宿。却不想张苻先派小厮过来送信,说提前两日动身,等到了通州,问他是否愿意下榻张家的别院。

田仲回了信,送走张家的下人后,对王夫子说:“看来不用担心客栈的事了。”

王夫子说:“老夫差点忘了,张家是城里有名耕读世家,族中弟子多科举,自然会在通州置备别院。他上次因为年轻气盛不小心得罪你,如今他有心修好,看来这次定会帮你安排妥当。”